【大二学生连续上3周夜班后猝死】近日,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小翔(化名)在物流企业实习期间,因连续三周上夜班不幸猝死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家属质疑,小翔的猝死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、高温天气以及长期熬夜导致的过度劳累有关。
据家属介绍,小翔于今年8月开始在某物流企业实习,从事分拣等体力劳动。从8月25日至9月13日这整整20天里,小翔没有获得哪怕一天的休息时间,他始终坚守在夜班工作的岗位上,持续高强度地运转着。
翻开详细的排班表,能清晰地看到,小翔在8月份的排班天数达到了26天,仅仅休息了5天;进入9月,排班情况依旧没有改善,同样排班26天,休息天数却减少到了4天。原本,按照既定计划,小翔要在8月25日至9月15日这段时间内连续工作,只是后来因为一场突发的意外,这一持续工作的状态才被迫中断。
在这段忙碌且疲惫的实习期间,小翔每月的实习薪资固定为6900元。“孩子之前就跟我说过工作特别累,可我当时也没太往心里去,怎么也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啊。”小翔的母亲眼含热泪,声音哽咽地说道。她提到,当时正值高温天气,物流仓库里就像个蒸笼一般,温度高得吓人。
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熬夜加班,身体渐渐就支撑不住了。家属们一致认为,企业这种高强度的排班方式,以及缺乏合理休息的安排,是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。
然而,对于家属的指责,校方表示并未收到小翔关于过度疲劳的反馈;而涉事企业则坚决否认存在强制加班的情况。学校工作人员称,目前鄂州市有关部门已经协同相关各方展开了全面调查,具体的情况还是要以最终的调查结果为准。校方也会积极协助家属推进后续的善后处理工作,并且会给予家属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。
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直接接收方,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安排以及劳动保障,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从小翔的排班表不难看出,8月排班26天、休息5天,9月排班26天、休息4天,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安排,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劳动负荷。
即便企业再三否认强制加班,但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,学生们往往有着诸多顾虑。他们担心拒绝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会影响自己的实习评价,进而对未来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,所以不敢轻易说“不”。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导向,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,将学生当作可以随意压榨的廉价劳动力。这种短视的行为,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,更是触碰了法律的红线。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,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,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,合理安排学生实习的工作时长,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,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引发悲剧。
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监管角色。然而,在此次事件中,校方称未收到疲劳反馈。这反映出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存在明显疏漏。学校有责任建立完善的实习跟踪机制,定期与学生沟通实习情况,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工作强度和身心健康状况。若学校能够提前介入,对学生的不合理工作安排提出异议并协调解决,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。此外,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前,应加强对企业的考察和筛选,选择那些信誉良好、管理规范、注重员工权益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,从源头上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。
政府部门在维护学生实习权益方面也肩负着重要职责。尽管鄂州市有关部门已协同相关方展开调查,但这只是事后补救措施。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企业、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,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,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。同时,加强对企业实习用工情况的监督检查,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,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的不当行为,为学生实习创造一个安全、健康、有序的环境。
小翔的猝死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也是整个社会的伤痛。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保障学生实习安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,需要企业、学校和政府部门各司其职、协同合作,形成强大的合力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,切实履行社会责任;学校要强化管理职责,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;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,织密学生实习安全的防护网。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,让学生的实习之路不再充满风险与隐患,真正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助力。
这起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关注。近年来,实习生因过度劳累、工伤等问题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。专家指出,实习生虽不属于正式员工,但其劳动权益仍应受到法律保护。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避免高强度连续作业;学校也应加强实习管理,督促企业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。
目前,小翔的家属正等待官方调查结果,并希望企业能承担相应责任。社会各界呼吁,应尽快完善实习生劳动保障机制,避免类似悲剧重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