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 阅读

陶渊明晚年有多惨?靠乞讨度日62岁被活活饿死

第二章:五次辞官的背后真相

第一次辞官:理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

陶渊明的第一次辞官发生在他担任江州祭酒期间。按照传统的说法,他是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而愤然离职的。但深入分析,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。

江州祭酒这个职位,虽然听起来不错,但实际上权力有限,收入微薄。更重要的是,在门阀制度严格的东晋社会,像陶渊明这样的没落贵族很难获得真正的重用。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,都无法改变边缘化的地位,于是选择了辞职。

但辞职容易,生活却要继续。没有了官职的收入,陶渊明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加困窘的境地。家里要吃饭,要穿衣,还要维持基本的社交,这些都需要钱。

反复的出仕与辞官循环

接下来的十几年里,陶渊明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挣扎。他先后担任过镇军参军、建威参军等职务,但每一次都没有坚持太久。

这种反复的背后,其实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深层的矛盾。一方面,他确实对官场的黑暗感到厌恶,不愿意同流合污;另一方面,生活的压力又迫使他不得不回到官场谋求生计。

每一次辞官,陶渊明都会在诗中表达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但每一次重新出仕,又说明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妥协。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,在他的诗歌中有着清晰的反映。

最后一次出仕:彭泽县令的八十天

义熙元年(405年),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。这是他官场生涯中级别最高的职务,也是最后一次出仕。

彭泽县令虽然只是个七品小官,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已经算是不错的职位了。县令有一定的实权,收入也相对稳定,这对于经济困窘的陶渊明来说,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但是,仅仅八十多天后,陶渊明就毅然辞职了。据《晋书·陶潜传》记载,郡里的督邮来县里检查工作,手下的人劝陶渊明穿上正装、整理仪容去拜见。陶渊明愤然说道:"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!"当即就脱下官印,辞职而去。

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真实含义

"不为五斗米折腰"这句话,成了陶渊明清高品格的象征,被后人传颂了一千多年。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,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的复杂含义。

首先,五斗米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目,而是彭泽县令的俸禄。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,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整个官僚体制的不满,而不仅仅是对金钱的蔑视。

其次,陶渊明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,也是因为他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。经过多年的积累,他在柴桑老家有了一些田产,勉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。

但是,这种经济基础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。陶渊明很快就会发现,离开了官职的收入,仅仅依靠种田是难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的。

本站备用网址 www.24faa.cc
敬请收藏   以防迷路
发表评论全部评论
字数 登录
相关新闻
今日热门